第375章 姚廣孝準備攤牌1

    

-

與胡軻之間的談論算是陷入了一個僵局,姚廣孝意識到儘管自己偽裝的還比較妥當,但依舊還是被眼前這個傢夥給瞧出了一些端倪。

一時之間這個素來淡定的大和尚也變得有些緊張,站在那裡也來回的開始踟躕。

今天他來詔獄這種鬼地方見胡軻,除了要把外邊的情況告知胡軻知曉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姚廣孝想要知道胡軻對於《論藩王策》這篇策論,到底有何看法。

這篇策論中的觀點雖然都是胡軻親口說出來的,並且還是經過姚廣孝和燕王兩個人共同彙總出來的結果。

但這一回留給燕王去實施的時間實在有些過於緊迫,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想要把事情毫無遺漏的去完成,對於如今的燕王以及姚廣孝來說,都是一件極為艱難的任務。

他們兩個當時一起謀劃著將這份奏本遞上去,原本是想暫時擺脫燕王那尷尬的處境。

畢竟那個時候的燕王真個就是朝廷上的眾矢之地,大傢夥誰看他都不太順眼。

雖然還照顧著他是皇帝陛下親兒子的身份,對他這位大明的王爺多有敬意。

但誰都清楚這種敬意隻是流於表麵的那種,實際上每個人心裡都對這個屢次闖禍,且不知悔改的王爺,多有怨言。

朝堂上的事兒本就繁雜,尤其是在胡惟庸案子鬨得沸沸揚揚的,如今所有人都希望已經掀開的這番波浪儘早平息下去。

一個沸騰的環境,對於所有人來說都不是好事。

當然這裡麵得把朱元璋這位皇帝除去在外,和底下那群戰戰兢兢的大臣們不同,朱元璋是站在岸上的那個人,他並不在意這潭池水究竟有多麼沸騰。

相反,此刻的朱元璋在意識到自己手下的這群官員們,已經不太願意遵從當初和自己一同打天下之所定下的那份原始期望的時候。

他急迫的希望有一種切實行之有效的手段來使得現在朝堂上的所有臣子,想起來他們當年篳路藍縷創建大明的初心。

朱元璋到底是從社會最底層走上來的,他深刻的知道官員們為非作歹,將會給其下的百姓造成多麼大的災難。

“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天三頓打,不反待如何!”

這句縈繞在朱元璋青年時在同伴之間相互呐喊中,爆發出來的口號,是這位洪武大帝中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標。

然然而當大明真正的一統天下,大明的鐵騎所止之處,儘皆歸附於華夏之內,朝堂上上的環境卻與當時大家拋頭顱灑熱血時的場景並不相一致。

原木的亂世看似是由以上的農民起義所彙聚起來的巨大風暴,但實際上各路鬨得沸沸揚揚的起義大軍,卻終歸不過是世家大族手上的棋子罷了。

一開始的時候,百姓們被逼反完全是因為元朝的統治者以及這些世家大族變本加厲般的剝削以及壓迫。

換句話說,百姓們能走到如今這般的田地,正是因為那群站在背後的世家大族手段太過惡劣,以至於達到了不給人留活路的這種喪心病狂的程度。

而在這種情況之下,走投無路的百姓們,天然的會把自己心裡最後一絲希望徹底的摧毀掉。

“王侯將向另有種乎!”

這具有曆史上最有名的反抗者所提出來的口號,就像一道索命的符咒一般旋繞在華夏大地上。

開局口號不但使得百姓們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多了一個可以選擇的方向,更是為所有的統治者劃出了一道清晰的底線。

要知道在此之前,天下各國往往是冇有平民這個階層的,亦或者說平民這個階層在國家當中所占據的比例相當之少。

夏商周是奴隸製的三朝,自不必說。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而進階被自己的嶽丈申國的審侯勾結外敵,將西周豐鎬兩京踏為平地之後。

薑尚所言的八百年周室便從此分裂成了兩段。

隨著鄭伯克段於鄢這個經典案例的發生,已經遷至洛邑的東周王室,算是徹底踏上了滅亡的下坡路。

從此之後原本膺服於周王室的天下各國,在意識到周天子已經當不得這個天下公主的身份之後,大傢夥心裡都有了彆樣的想法。

畢竟在那個天下,大多數地方還是處於一片蠻荒,以至於很多地方出了城牆之後,十餘裡就能見到凶猛野獸甚至野人遍佈的年代裡麵,當年被周王室分封下來的那些諸侯國們,還是普遍相信實力就是代表著一切。

當年文王領著軍隊與牧野一戰擊退大商軍隊之後,進而占領朝歌奪取天下。

雖然依後世所說,大傢夥所佩服的是文王的氣度以及周王室所帶來的那一套全新的禮樂製度。

在那段整個華夏文明史上屬於萌芽狀態下的階段裡邊,周王室的這一套禮樂製度給予了當時混亂不堪的實導一套切實可行的參考規範。

這並不是說禮樂製度是多麼的完備,禮樂製度是多麼的合乎天理。

禮樂製度最為關鍵的並不是他本身有多麼精妙,而是在於他這個製度的推出給了當時一天下一個可以執行的標準答案。

商朝的那一套製度,雖然也在數百年之間不斷進化著,但終究還有有著上古的影子,並不能完全施展開拳腳。

當年的紂王也是意識到這麼一點,所以他對內剷除大邑商留下來的元老,對外不斷開疆拓土,以期望用這種把蛋糕做大的方式來使得那些被自己趕下權力舞台的元老能夠滿意。

紂王的想法無疑是好的,一方麵可以通過清除保持權利已久的老臣來給自己提供更廣闊的舞台,一是自己心裡那些遠大的抱負可以進順利的執行下去。

另外一方麵,他這種把蛋糕做大的行為,也使得整個國內的情緒變得不再如前朝改革者那般所逼迫的高壓。

從後世的彙總資料來看,紂王當時的設想不可謂不高明,不可謂不精深。

這樣一套兩難自解的方案於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切實可行,並且副作用極小的好法子。

但可惜紂王唯獨忽略了一點,那便是對於那些朝廷的元老來說,與其等著紂王,從外人身上打上一塊肉賞賜給他們兩口。

還不如和外人勾結到一起來從紂王的身上,把自己以前失去的東西重新奪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