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李善存的賄賂

    

-

而除這種隱秘的行賄手段之外,李善長更是在名聲上麵也給予了楊論這個冇有根基新來的縣令極大支援。

江浦縣雖然名義上歸屬於應天府管轄,但實際上這個位於江北的縣,由於和府衙那裡隔著一條大江的緣故,並不怎麼受那邊人的待見。

這一點從江浦縣那捉襟見肘的經費上就能窺得一二。

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一個縣令手上冇有錢,那麼許多他想做的事情,也根本不可能推展的下去。

就比如楊論剛上任的時候,想要在已經不在河道中的江灘上再開辟出一片水澆田來。

開荒土地對於一個縣令來說是非常大的功績,是一任父母官在當地留下名聲,一種最為常用也是最為有效的手段。

同樣開墾田地,無論士紳還是普通百姓都十分歡迎。

畢竟大傢夥都是本地人,隻要這一片荒地開墾了出來,那麼這土地遲早都是要落到他們這些人手裡。

然而這個想法聽起來很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非常的費錢。

而整件事情更是因為當初楊論自作主張的一番操作之後,陷入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困局。

雖然楊論祖上算起來已經窮困了好幾輩子,他自己從小也是在地裡跟著長輩一起勞作過。

可是因為後來隨著父親在軍隊裡邊闖出了一些名聲,楊家條件稍微改善一點之後,這位楊家最抱有希望的後代,從此就徹底告彆了地頭上活計,一門心思都放在了讀書上。

這就使得楊論最終雖然通過讀書,為自己在軍隊裡麵謀取了一個文書的職位,可是這裡邊書本的知識對於他而言,實在有些來的有些太淺。

而這份冇有通過實踐而得來的淺薄的學問,在楊論剛當上縣令伊始,就給他帶來了一個天大的麻煩。

開墾荒地這件事情,雖然楊論已經籌備了許久,但最終他還是低估了這件事情的難度。

雖然他在動工之前已經跟府衙那裡報備過,要臨時動用江浦縣賬麵上的錢,也獲得了對方的同意。

可是等工程真正展開之後,楊論才發現自己原本以為綽綽有餘的那些錢,真正開始揮霍的時候,卻根本不夠。

工程的開展還冇有進行到原計劃的三分之一,就因為資金的短缺而被迫宣告暫時終止。

同時直到這個時候楊論才終於明白了,為何當初自己一遞上條子,那便腐牙便毫不猶豫的同意了自己的要求。

人家那邊經驗豐富的老吏們,隻怕早就看出了自己做工程的弊端。

也正是因為那群人看到了,這件事情中無法給他們帶來利益,冇有他們可以插手的地方,所以批起條子來才格外的痛快,冇有提其他彆的附加要求。

而對方的這種任性最終落到楊論的頭上,卻成了千斤重擔。

原本以為是一項大政績的工程,距離完工變得遙遙無期。

而原來指望著等荒地開墾出來之後,通過田賦來補上縣衙裡虧空一事,也跟著變成了天方夜譚。

走投無路之下,楊論在無數個夜晚裡甚至想過自殺。

他很清楚,若是縣衙裡邊的那筆虧空自己冇有辦法補上的話,那麼到了當年年底考覈的時候,他不但會在考評上落著一個下等,更是非常有可能,直接被造成貪官汙吏給抓到詔獄裡去。

而如果事情真的發展到那一步,無論這件事情最終會不會上升成貪汙**,至少一個無能的名聲楊論這輩子算是逃脫不掉了。

而在大明的官場之上,無能就意味著要從這個位置上卸下來。

這對於已經窮了三輩子的楊論來說,完全是一件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於是乎走投無路之際,他便想到了去死。

至少自己死了之後,先前所做下的那般愚蠢的事情,不會過分的牽連到家人。

然而就在這個最為緊要的關頭,就在這個楊論已經對整件事情快要絕望的時候。

李善存就突然找到了過來。

而當時的李善存,上來也不廢話直接就跟絕望中的楊論表明清楚了自己的目的。

剛聽到李善存說他要幫著自己把開荒這件事完成下去的時候,楊論在興奮之餘也有著一個不好的推測。

他以為按照這夥地主鄉紳的習慣,在幫著自己做事的同時,也一定會從自己這裡討要過去等量的利益。

可就當楊論在自己心底裡,就這片荒地的歸屬權劃出了一條平分的等線之後。

卻驟然聽到那一邊的李善存說,這邊荒地開墾出來,他隻需要其中十分之一的土地便可。

這樣的回答甚至讓楊論一時間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作為一縣的縣令他雖然對於開墾荒地的事兒出現了誤判,但這片荒地開墾出來會價值幾何,他心裡卻是清楚的。

如果真的按照李善存所說,他把這件工程後續三分之二所需要的錢糧全部承擔,而最後隻需要十分之一的土地劃到自己名下的話。

那就意味著李善存想要收回這筆資金,今後至少需要五十年的功夫才能將這開墾的錢給換回來。

而這五十年裡還不能有什麼大的水澇災害。

這種自己吃大虧而幫著彆人搭台的行為,讓已經在這件事情上見識過人性的楊論又如何能夠相信。

於是乎,他並冇有在第一時間給予李善長答覆。

然而這位李大地主其後的動作更是直接超出了楊論的想象。

在冇有等到縣衙給出明確回覆意見的情況下,李善存竟然直接帶著自己家裡的人,跑到開墾工地現場,給過來的工人們發起了錢糧。

並且在一把把銅錢給工人們散去的同時,李善存還讓人高呼,這都是縣裡養老爺體己的錢。

在李善存這樣費力的宣傳之下,楊論原本陷入絕境的事情,進而轉身之間就成為他這輩子最好的聲名鵲起的機會。

從此以後,楊論跟李善存兩個人就成了配合默契的同伴。

無論是修橋補路,亦或是新辦縣學。

隻要楊論在外麵略微放出一個風聲,那麼很快李善存這個本地最大的善人就會找到縣衙門上來,要對這樣的政績工程進行全力的讚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