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商小說
  2. 血之孫吳
  3. 第204章 關鍵之人
布魯斯老爺 作品

第204章 關鍵之人

    

-

雖然這個世界的人口翻了三倍,帶來了諸多好處,但本身的耕地麵積並冇有增加。

原本在另一個時空,漢末因為人口的流失,許多諸侯治下都不得不采取屯田。但也因為這個世界人口眾多,而變得不再需要了。

田地是百姓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但也因為耕地數量的不足,而變得更加珍貴起來。

有人種田,卻又無田可種,也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所以在新製度之下,為戰死、傷殘、退伍的將士家屬補償田畝,未嘗不是一個好政策。

但凡事都有利有弊,新製度在江東,不亞於一次商鞅變法。在提高了百姓參軍熱情的同時,也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但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

這一次的赤壁之戰和安陸之戰,屬於兩大諸侯間爭霸的戰爭,但卻冇有帶來任何經濟上的好處。反倒因為大量的傷亡,而需要大量的田畝、錢糧進行補償。

冇有增加任何一畝地,也冇有繳獲一分一毫的錢糧,這樣無疑對揚州的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打仗永遠是一筆經濟賬,而不單單隻是雙方軍隊人數的對比,以及雙方傷亡數字的對比。而是戰前的糧草調集,以及戰後的田畝、錢糧補償。

地就那麼多,除非能夠讓領土得到增加,不然分完就冇了。

庫存的錢糧也就那麼多,除非戰後能夠得到繳獲,否則分完也冇了。

想要有源源不斷的土地和錢糧供給,唯有通過三個途徑:

一是不停地攻城略地,就好比昔日的強秦一般;

二是增加財政收入,比如提高農業產量,以及增加其他方麵的稅收;

三是向達官顯貴們借取。

第一條途徑,因為如今前線糧草不足,加上夏季來臨不宜用兵,也隻能暫時放棄了。

第二條途徑,在短時間內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唯有接下來再進行改革,然後慢慢實現。

所以隻有第三條途徑,纔可以解決眼下的困境。

“子布,不知咱們庫存的財貨還有多少?能否將補償的田畝和糧食,用財貨來代替補償?”我有些不死心地問道。

“主公,咱們如今庫存的財貨倒是充足,但主公之舉萬萬不可啊!“張昭大急。

“為何啊?”我不解地問道。

“倘若用此舉,必會引起百姓恐慌,這是一。第二個,倘若大量的財貨流入民間,還可能會導致物價上漲!”張昭解釋道。

得,原來還有這個道理!

看來在古代,糧食纔是硬通貨,尤其是現在這個亂世,甚至比金銀還好用。也難怪,百姓們更樂意接受糧食作為補償了。

“哎,看來還是得問大族借糧,可是動輒百萬石糧食,大族願意借嗎?又是否能借的出來?”我不禁感到了擔憂。

“百萬石糧食,揚州境內的大族肯定是拿得出來的,唯獨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大族願不願意借,二是又願意借出來多少?”張昭說道。

“嗯,你說得有道理。”

“其實,自主公將治所遷移到金陵之後,許多來自其他郡縣的大族,多放棄了原本家鄉的田產。比如吳縣的大族,多用家鄉的田產換來的官位!但也有些大族,依舊有家人守在家鄉。但不論如何,揚州境內大族何其多也!湊一湊,總能有百萬石糧食擠出來的!”張昭補充道。

“那咱們以誰來作為突破口呢?”我連忙問道。

“廬江境內的大族,大多因為這幾年的動亂而被清洗一空。就連像周大都督這樣,也舉家遷移到了金陵來,所以廬江境內並無多少大族存在。而原本屬於那些大族的田地,也多在之前補償了下去,或被流民分走了。就算還有剩餘,想必也不會太多。但是昭記得,廬江境內有一人可以幫助我等,解決眼下的困境!”張昭說道。

“誰?”我連忙問道。

“陶侃,陶士行!此人雖非大族出身,但卻久在廬江郡丞之位上。去年戰後,在新政策出台後,廬江籍將士的補償也多經此人之手。不僅如此,此人對廬江的情況知之甚深,且在郡內名望頗高。如果能得此人相助,必能事半功倍!”張昭回答道。

“陶侃?”我驚呼起來。

“莫非主公聽說過此人?“張昭詢問道。

“當然聽過,孫賁、徐琨曾經多次和我提及過此人。”我信口胡謅道。

我哪裡知道這些?平日裡我都在研究打仗,對政事和人事真是知之甚少。

之所以知道陶侃,是因為此人乃是東晉時期的大人物,乃是東晉排名前五的赫赫名將。

陶侃此人不僅用兵有方,而且還是位治理之才,可以說是大大的人才一枚。

“聽聞徐琨將軍此次隨主公一起返回了金陵,不如向徐琨將軍說明一番緣由,由他前往廬江一趟,請陶士行幫助咱們?”張昭建議道。

“好主意!而且不瞞子布,我打算設立四大軍區,淮南軍區和三江軍區正是由徐琨、孫賁二位負責。此次徐琨將軍與我一同回來,是要接了家眷之後再去壽春赴任的!屆時,讓徐琨將軍順道往皖城一趟,找到陶侃,說明一番,豈不美哉!”我高興地說道。

“哎呀,既然如此,事不宜遲。主公,咱們一起前去徐琨將軍的府上如何?”張昭也同樣高興地說道。

“請。”

在前往徐琨府邸的路上,我又給張昭講解了一番關於四大軍區和兩大軍團的事情。

對於這種純粹的軍事問題,張昭倒是冇有發表任何地意見。唯獨對於山越問題,張昭的想法倒是與我不謀而合。

既然殺又殺不光,打又打不服,那就設立軍區,派駐少量的軍隊,然後采取懷柔政策。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山越人也不傻,能有更好的活路,他們也不會不進行選擇,反而死扛到底的!

注: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原籍鄱陽郡,吳國被西晉平定後,陶侃家遷居廬江郡尋陽縣。

本是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

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

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

陶侃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

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史稱他治下的荊州“路不拾遺”。

在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劉胤後,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唐德宗時,陶侃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位列武廟七十二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