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商小說
  2. 血之孫吳
  3. 第1217章 軍屯製度
布魯斯老爺 作品

第1217章 軍屯製度

    

-

屯田製是漢代以後曆代王朝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利用士兵和無地農民墾種荒地的製度,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三種。

國家強製農民或士兵耕種國有土地,征收一定數額田租,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製度。

屯田始於漢武帝時西域屯田,為軍屯,而曹操則是在這一基礎上將治下青壯全部編為軍戶,然後采用的軍屯製度。

以軍隊戍邊屯田,西漢時就常用於開拓,以及駐守西北邊疆。

漢文帝時,大臣晁錯就曾建議“徙民實邊”。

漢武帝時,趙充國建議“屯田”於邊防,戍衛與墾耕並顧,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

西漢前元十一年(前

169),漢文帝以罪犯、奴婢和招募的農民戍邊屯田,漢武帝調發大批戍卒屯田西域。

但當時屯田主要集中於西、北部邊陲,主要方式為軍屯,且規模不大。

東漢末年,戰爭連年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昌招募農民屯田,當年得穀百萬斛。

後來推廣到各州郡,由典農官募民耕種,為民屯。

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被稱之為“屯田客”。

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時亦不白花人力,乃一舉兩得之構想。

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所有屯田的構想與實施都隻限於避免從異地長途運輸糧食,解決邊境守備軍隊之需,並不作為經濟和社會製度。

而最早提出屯田製度(作為經濟和社會製度來說)的則是曹操麾下的棗祗,此外還有韓浩,而實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時期的鄧艾等。

曹操與他奠基的曹魏政權整合軍屯與民屯,在各地設立田官專門負責屯田。

屯田製逐步確立後,成為了國家政權的錢糧收入來源,同時也解決了屯田軍民本身的生計。

早在隨曹操鎮壓黃巾軍餘部時,棗祗就對亦戰亦耕、兵農合一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擊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軍,奪得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

棗祗建議曹操利用這些農具,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

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

棗祗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朝廷所有,將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製編成組,由朝廷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朝廷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

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糧百萬斛,曹操於是下令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

後來又接受棗祗的建議,下令軍隊屯田,屯田製得到廣泛推行。

據說,當年屯田收穫穀物百萬斛,緩解了社會矛盾。

“於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併群賊,克平天下”(《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

民屯以每五十人為

1一屯,屯置司馬,其上置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不隸郡縣。

收成與國家分成:

使用官牛者,官

6六民四;

使用私牛者,官民對分。

屯田農民不得隨便離開屯田。

曹操時代,屯田事物主要由各郡國典農官主持,大的郡國設典農中郎將,小郡設典農校尉。

典農官獨立於郡縣之外,是專為供應軍糧而設的機構,清朝雍正年間的軍機處與之頗為相似。

若遇有重要事項,如屯田地點的選擇及處理農民逃亡等,則由屯田官直接向操請示辦理。

此外,曹操領導下的司空和丞相府也對屯田官起領導作用。

軍屯是指設立土地予不用打仗的軍士,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以及生產行軍所需糧食。

軍屯以士兵屯田,六十人為一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

軍屯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類型是士兵屯田,這是沿襲漢代的做法,隨宜開墾,且耕且守。

另一種類型是士族屯田,用於屯田生產的士家,包括從征將士的家屬和尚未抽調的後備役兵士。

曹魏屯田對安置流民,開墾荒地,恢複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曹操統一北方創造了物質條件。

但屯田製的剝削比較較重,屯田百姓被束縛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則更加艱苦。

三國時期,吳、蜀也都實行過屯田,隻是規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

曹魏後期,屯田剝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達官

8八民

2二的程度,從而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

屯田土地又不斷被門閥豪族所侵占,於是屯田製逐漸破壞了。

鹹熙元年(264),朝廷宣佈廢除民屯,軍屯雖然繼續存在,但作用已經不大了。

不過由於東漢末年社會的動盪,農耕設施受到戰爭破壞,更兼壯丁被軍閥強征入伍,農作收成大為減少,糧食供應十分短缺,曹操此一製度確實緩解了當時北方糧食需求的壓力。

而且棗祗首倡屯田製的實施,使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在短期內得以恢複並穩定了下來。

失去土地的農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也被開墾,政府積存了大量的糧食。

“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

屯田製的實施,不僅為曹操解決了令人頭疼的軍糧問題,而且還為他爭取了大量的人口,加快了統一北方的進程。

由棗祗首倡實施的“屯田製”,不僅在當時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為後世開創了一種大規模的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先例,為曆代王朝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政治、經濟、軍事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曹魏時期的名將鄧艾,在屯田實踐亦有重大貢獻,就比如現在的鄧艾便在武關內外也組織了軍民進行屯田。

而在曹操迫於形勢開啟屯田之後,使得中原逐漸安定,軍隊也不再受到缺糧的製約。

軍糧充足,加之魏吳續盟之後,吳國還每個月為曹魏提供二十萬石糧草。

這一係列加上吳國的援助,使得曹操對此次西征收複關中再無憂慮之心,這也為大漢各諸侯對抗異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