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商小說
  2. 新手學起梅花易數
  3. 第7章 以怒治思話脾臟(一)
雨子白 作品

第7章 以怒治思話脾臟(一)

    

-

對症下藥,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有病就要去醫院看病、打針、吃藥。

其實,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種,藥物也不是能夠包治百病。

中醫藥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曆史,醫生們在療疾祛病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病都要吃藥才能醫治,我們先來看兩個“以怒治思”的故事。

故事一

據《呂氏春秋》“仲冬紀·至忠”記載,齊王因為思慮過度而生瘡。派人請宋國名醫文摯來診斷。

文摯看了齊王的病情,對太子說:“我可以治好齊王的病,但是,治好了齊王的病,齊王必然會殺我。”太子問文摯:“為什麼呢?”

文摯回答說:“齊王的病隻有讓他發怒才能治好,但是讓齊王發怒的後果就是我會被齊王殺掉。”

太子為了治好齊王的病,就堅持讓文摯治療,並且說:“如果先生治好了齊王的病,如果齊王要殺您。

齊王最愛我與我母親,我與我母親都會為您求情,因此請先生不要擔心這個事情。”

文摯推脫不過,隻好說:“行,我就拚死為齊王治病。”

怎樣才能激怒齊王呢?

太子請文摯給齊王看病,文摯連續三次都不去,高高在上的齊王就很生氣了。

太子第四次請文摯,文摯纔去給齊王看病。

文摯到了齊王的房間,不脫鞋就上齊王的床,還故意踩齊王的衣服,齊王就更怒了。

文摯詢問齊王的病情,齊王氣鼓鼓的,不回答。

文摯又以很重的使人發怒的話激怒齊王,齊王憤怒到了極點,一邊罵,一邊跳起來,病就好了。文摯最終仍舊因為齊王發怒而被殺。

點評:

文摯是春秋時期一位水平高超的道醫,“洞明醫術”,診斷準確,治療方法恰當,治好了特殊病人齊王的病。

文摯是一個“智者”,就是擁有大智慧的賢人,能夠預先知道自己的命運,並且不逃避。

文摯是一個勇敢者,一個“大醫精誠”的醫生,為了醫治患者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真正做到了藥王孫思邈所說的“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生命”,這就是令人欽敬的“醫者仁心”。

故事二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以怒治婦人失眠。

有一個大富人家的婦女因過度思勞,脾虛引起失眠,兩年多都治不好。

張子和看後說,兩手的脈都緩慢,氣血都虛,是虛證,這是脾受損引起的。

因為《黃帝內經》認為“脾主思”,他決定根據五行相剋的原理,用讓婦人發怒的方法來治療。怎麼去激她發怒呢?

他把她的診金收了,跟她要很多錢,大吃大喝,然後不給她開任何處方,也不做任何治療。

婦人想,張子和這個名醫太不像話了,竟然勒索她的錢財。因此非常氣憤,就發起怒來。

發怒的時候出了不少汗。她怒夠了、氣夠了,晚上累了,就睡得特彆好。

這之後她也就能吃能睡,胃口也好了,最後脈也正常了。

點評:

“思之甚”就是過度的思慮可以使人的行為和活動發生障礙凝滯,導致正氣不行而氣結,或者引起陰陽不調,陽亢不與陰交,晚上失眠。

而治療的方法就是“以怒以激之”,

當怒氣激之時,因為怒氣會往上走,就能把結聚之氣衝開,興奮之陽因汗而泄,有足夠的陽氣把它泄掉,所以陰陽平衡而愈。

而且發怒時出汗也是一個排毒、排泄的過程。這就是用怒來治死的又一個典型案例。

什麼是“思”?《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中說:“意之所存謂之誌,因誌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慾念(意)存留下來叫做誌;為了實現誌向而反覆考慮怎麼做的過程,叫做思;因思考而分析預測後果的過程,叫做慮。

《易經》中就有“匪夷所思”的說法,就是發生了無法思考遇見的事情。

“思”屬於人的情誌之一。

人有七情,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思是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謀慮的一種情誌。

當人在過度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慾下降等情況。

孫思邈在《孫真人養生銘》中就說“思多太損神”,就是說過度的思慮會影響自己的精神係統的活力。

同時,過度的思慮會損傷脾臟的信德能量,“人無信不立”,信德能量不足,人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就會生病或者發生亞健康。

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有一段故事“娘娘因思念皇上過度,哭瞎一隻眼,皇上聽了深感愧疚”。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1449年),禦駕親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

明英宗朱祁鎮的夫人(皇後)因為過度思念而哭瞎了一隻眼睛。

投資少回報高的養生妙招

這位85歲的幸福老人,如何做到“逆生長”?

談癌不必色變——一位中醫師及家人與癌共處的十年

脊柱對心身健康的重要性超乎您的想象(附簡易方法!)

源於伏羲,黃帝與老子的養生理論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指出: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從《黃帝內經》的揭示來說:

“德”並不僅是西方哲學簡單定義的,

隻是一種外在行為規範、

隻是一種品質與品格。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能量性,

丟失了道德能量的滋養,

我們也將失去身心健康!

以道德能量為養生總綱

將養生融入飲食起居

行住坐臥的生活之中

累計幫助逾三百萬人身心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