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商小說
  2. 香山寶卷
  3. 第1章 莊皇憂慮無太子,皇後夢佛誕妙善
許智 作品

第1章 莊皇憂慮無太子,皇後夢佛誕妙善

    

登壇開白。

凡任其事。

必須齋沐更衣。

則敬心當然。

以重菩薩。

故先舉香讚。

次開白己。

方入正文。

歲次某年二月十九日恭遇!

大悲觀世音菩薩。

降誕良辰。

我今登壇。

宣演觀音寶卷。

眾等務宜攝心端坐。

齊身恭敬。

不可言語笑談。

切忌高聲混亂。

〈(鳴尺)〉必須諦聽宣揚。

清淨耳聞。

從聞思修。

聖凡不二!

經雲: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

名觀世音。

若有眾生。

受諸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

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

乃至若為大水所漂。

稱其名號。

即得淺處等。

以是因緣。

名觀世音。

偈曰。

〈(鳴尺)〉觀音原住古靈台,慈悲念重降世來。

不問回回並達達,聞聲菩薩笑盈腮。

(本行經文,苦樂哀音,須要相像)恭聞迦葉佛時。

須彌山西。

有一世界。

國名興林。

年號妙莊。

彼土人皇。

姓婆名伽。

年始二十。

眾稱人尊。

祝立為帝。

正治封疆。

縱廣十萬八千裡。

皇城十二門。

圍繞三千裡。

宮殿高廣。

金碧交輝。

西相供奉。

三公衛護。

九番七十二國。

往往來來。

萬姓俱降。

人人叩頭。

個個欽仰。

皇乃每好打圍。

嬪妃同玩。

潑天快樂。

希有者也。

隻愁六宮。

不生太子。

每禱上蒼。

乃作一偈:婆伽婆帝號莊皇,凜凜威風鎮萬邦。

若得宮中生太子,殺牛宰馬謝三光!

聽說國後。

其正宮皇後。

名號寶德。

與帝同壽。

麵如滿月。

兩耳垂肩。

雙目清秀。

一身體態。

百般端正。

常生慈善。

萬事寬弘。

忽於妙莊八年。

降生一女。

父皇喜曰。

以年號為第行。

見境而立名。

朕因看書而生女者。

名曰妙書。

後至妙莊十三年。

又生一女。

仍前啟奏。

父皇喜曰。

朕在洞天宮中。

操琴而生女者。

名曰妙音。

自此皇後。

每告上蒼。

願求生男。

至妙莊十八年。

夜寢太和宮中。

夢見二天女。

身長三丈。

頭戴珠冠。

體掛瓔珞。

身諸毛孔。

放五色光。

躬立床前。

言雲。

上天玉帝。

請國母。

往三十三天。

善法堂中。

見佛聞法。

皇後乃然其言披乘出宮。

天降鸞駕。

門首而迎。

倏忽來到。

三天門下。

皇後初見。

毫光晃曜。

目不能睹。

眾天人曰。

速念彌勒佛三聲。

便見分明。

即時唸佛。

果見聖境非凡。

無數天宮寶殿。

高闊深遠。

天樂自鳴。

花彩重重。

大梵天皇。

與諸天眾。

共至善法堂前。

聽經己畢。

乃見三千紫金人。

十千天仙女。

色相端嚴。

各乘金蓮寶座。

巍巍騰空。

齊到善法堂中。

皇後見之。

詢問其由。

談話相契。

眾仙女曰。

送一仙者與皇後。

後乃含笑禮謝眾仙。

回宮。

忽然覺醒在床乃作一偈:昊天聖境事非常。

大羅寶殿放毫光。

十千仙者齊歡喜。

與奴一女轉宮房。

皇後醒來。

仔細思量。

是何奇異。

至今還如勝景現前。

莫不是天降災殃。

地動煙塵。

敢怕外國撩亂。

萬姓作反。

寤寢不安。

坐至天明。

親詣殿上。

啟奏君王。

乃作一偈:夢中聞法往天堂。

大覺金仙現寶光。

臣妾未知凶吉事。

特來啟奏向君皇。

帝乃出榜。

普召圓夢先生。

有一公公。

發白麪皺。

竹冠衲衣。

執杖而來。

揭榜進朝。

莊皇喜曰。

公住何處。

答曰。

臣住樂邦。

皇問。

何姓。

臣姓彌。

皇又問曰。

公年高多少。

離家幾載。

公曰。

臣早喪父母。

不知年甲。

自幼出家。

周遊列國。

處處圓夢。

不計歲數。

皇曰。

公夢本今在何處。

答曰。

臣圓夢。

不齎本說來自有忖。

皇曰。

且道昨夜正宮皇後。

夢往昇天。

善法堂中。

聽聞佛法。

見三千紫金人。

十千天仙女。

一麵如故。

送一仙女。

與皇後回宮。

此夢何如。

公公答曰。

臣今詳說此夢。

皇後昇天聽法。

當興善事。

增加天壽。

合作佛母。

三千紫金人者。

即三世三千佛也。

十千仙女者。

即一萬菩薩也。

送一仙女。

與國後回宮者。

乃改人皇家。

為法皇家也。

今肉身菩薩。

出現降誕宮內。

出現於世。

弘布圓通。

度人無量。

隻此言矣。

乃作一偈。

君王問臣住何方。

家居原住樂安邦。

生身百拙無些用。

單靠圓夢度時光。

那公公不圖陞賞。

時問內使。

討水一瓢。

噴水一口。

喝著一聲。

杖從地起。

化作金龍。

風**布。

電光閃爍。

霹靂轟雷。

喧震帝殿。

大現金身。

駕雲而去。

莊皇見己。

拱手扣牙。

乃作一偈。

喝杖成龍頃刻間。

雲迎雨送轉天關。

大現金身升騰去。

妙莊皇帝喜容顏。

且說國後。

自此身體康泰。

眼常見優缽花圍繞。

耳常聞天樂動鳴。

鼻常聞異香馥鬱。

身常有光明照曜。

喉中常自。

醍醐涓潤。

如此祥瑞。

十月滿足。

至妙莊十八年。

二月十九日。

國後大喜。

合宮嬪妃眷屬。

儘行玩花三日。

那禦花園內。

有八十餘所觀花柳巷。

儘是白玉為街。

黃金為闌。

再有三十二處賞花亭。

上蓋青綠琉璃瓦。

金梁玉柱。

下嵌銀磚間七寶。

處處安排筵宴。

撫琴歌歡。

漸漸遊至成天殿後。

共登千花樓上顧瞻西麵。

太陽當空。

日正巳時。

乃見天花散彩。

地湧異寶。

花香噴鼻。

熏入樓台。

隨即降生公主。

時乃空中。

百鳥唱賀雲。

菩薩出世間。

廣度無量眾。

合宮聞言。

乃作一偈。

賞花遊玩到樓台。

黃鶯啼叫百花開。

二月十九春光好。

公主身從降下來。

此時皇後。

便令宮娥綵女。

把金盆沐浴。

合宮人讚言。

此公主非凡人也。

容顏甚微妙。

猶如淨滿月。

手有千輪相。

目如摩尼珠。

指爪如白玉。

玻璃麵貌。

具三十二相。

綠眉翠發。

世上無比。

六宮共議。

自合進上。

父皇觀看一麵便將錦袱包藏。

金盤盛貯。

綵女捧托。

宮娥後隨。

六宮三殿。

百樂喧天。

登臨寶殿。

父皇喜曰。

此女乃正宮。

感夢而生。

名曰妙善。

待明日早朝。

與朝臣共議。

合應詔告。

遍行天下。

乃作一偈。

織金龍袱錦包藏。

金盤捧出見君皇。

寡人與民同安樂。

朕若貧時也不妨。

休說皇帝大喜。

且說公主。

生在宮中。

人人愛惜。

似寶如珠。

漸漸長大。

年至十歲。

誌量洪闊。

高明博厚。

自然通曉琴書彩畫。

織錦成文。

百味珍饈。

無所不會。

體態尊重。

清潔義讓。

謙和忠孝。

知廉識恥。

慈悲忍辱。

不貪不愛。

自然齋戒。

晝則看經禮誦。

夜則入定坐禪。

時時如此勤修不懈。

不覺長在宮中一十九歲。

公主每告上蒼。

願舍皇宮。

出家奉佛。

參明師。

奉知識。

行正道。

不退心。

離地獄。

出火坑。

願成佛。

度眾生。

發此願己。

夢往妙高峰頂。

參無量壽佛之記。

夢中覺醒。

心悟瞭然。

乃作一偈。

長在宮中十九年。

萬般快樂我無緣。

堅固自然心不亂。

少曾將脅倒床眠。

公主在宮中。

修行學道。

宮娥綵女。

儘皆笑曰。

快活不受。

何故如此。

公主曰。

吾因生死事大。

自性眾生誓願度。

自性佛道誓願成。

歎。

日月如梭。

光陰似箭。

常愁人身一失永彆千秋。

吾今普勸。

知音者。

宮中快樂未為貴。

莫若空門做道人。

乃作一偈。

朝廷富貴實軒昂。

六宮三殿勝天堂。

莫道長生無煩惱。

臨終不免見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