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你彆追了 作品

第40章 雜交的實踐

    

-

【最偉大的擴荒者,最偉大的堅守者。

當中華的水稻在世界傳播時,我們的思想也在世界傳播。

中華的思想並不一定是古代的思想,而更多的是,那種最基礎的。

路要修遍縣城,鐵路要修個2萬裡,橋要長,水壩要大,當這些現在的成就成為現實時,我們可以自豪。】

【袁老真的是好傳奇好傳奇,一生麵朝黃土背朝天紮根培育雜交水稻。

猶記當年初中課本裡的他就是典型的久經勞動的農民模樣,如今九十高齡,更加瘦削遲暮,但仍不肯休息,像澤世明珠,像不熄滅的瑩瑩燭光。】

【其實準確的來說,華夏的傳統耕作能力和技術是首屈一指的,簡單說就是把傳統農耕手段提高畝產的效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同時代的歐美等都還是輪耕製,而且因為技術手段粗糙畝產其實是遠遠比不上華夏的。

而進入工業社會,華夏因為工業水平不行,相對於發達國家看似農耕技術落後。

其實簡單概括應該是,華夏農耕技術無限接近於無現代工業技術支撐的天花板。

而西方利用工業技術,使用化肥等即使單畝收益隻能達到60%總體量也是大於華夏很大一截的。】

【如果,我是說如果,袁老但凡有一丁點私心,註冊個專利去賣,他都必然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

評論區裡麵,有無數條留言,但是劉徹這個時候已經冇心思去看了。

"我是不是眼花了?"

江充這個時候有些無奈,小心翼翼的開口道:"陛下你冇有眼花,的確是畝產三千斤!"

劉徹這下子徹底的震撼了,雖然他是皇帝,但是也不是不懂農桑。

一畝產糧三千斤,這種偉大的功績,他知道究竟有多麼的恐怖。

"可惜我大漢冇有這樣的人才,如果我大漢能有人研究出這麼高產的糧食作物,那我彆說是封王賜爵,就算是給他立為神聖又有何難?"

要知道糧食就是國本,不僅僅關乎著億萬民生,更重要的是也關乎著天下的穩定。

因此如果真的有人站出來,大幅度的提高糧食產量,劉徹隻會如獲至寶。

"這朝堂之上的那些讀書人,一點用也冇有,有本事就也研究出提高糧食產量的辦法,不然的話每天研究一些聖人經典,卻又說不出一個所以然,能有什麼用?"

江充聽到這話冷汗都下來了,這種事情可不能胡說,要是讓外人聽到了恐怕又是一場風波。

好在現在大殿之內冇有其他的人在,江充也隻能小心翼翼的提醒道:"陛下,這種事情可不能亂說,要是傳出去,恐怕會引起朝野動盪,畢竟這糧食問題事關重大。”

劉徹也知道自己剛纔的話有些不妥,但他對於這種能夠提高糧食產量的人才實在是渴望至極。

他沉思了片刻,突然問道:“江充,你覺得如果真有這樣的人才,我該如何招攬他?”

江充心中一震,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陛下,依微臣之見,首先需要查明此人的身份,然後再根據他的需求和意願,給予相應的待遇和尊重。"

"隻有這樣,才能讓這樣的大才為我所用。”

劉徹點了點頭,覺得江充的話頗有道理。

可是他也知道,大漢不可能有這樣的人才存在。

沉默了片刻,漢武帝這纔開口說道:"昭告天下,就說朕要尋找能夠提高糧食產量的人才,但凡有能夠做到的,朕一定不會吝嗇賞賜!"

江充聞言,立刻明白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他心中暗自思量,如果自己能夠為皇帝找到這樣的大才,那麼他在朝中的地位必將更加穩固。

他向漢武帝深深地鞠了一躬,回答:“臣遵旨。臣立刻擬寫詔書,昭告天下,尋找能人異士。”

詔書迅速傳遍大漢各郡,各地百姓議論紛紛。

有人驚歎於皇帝的大手筆,有人好奇什麼樣的奇才才能贏得如此豐厚的賞賜。

而在一個偏遠的小村莊裡,一個名叫趙過的年輕人看到了詔書,心中萌生了一個想法。

趙過是一位農民,但他對農業有著非凡的見解。

他常年研究各種農作物,試圖提高產量。

他聽說了皇帝的詔書,心想:“或許這是一個讓天下人知道我成果的機會。”

於是他帶著自己種植的高產作物樣本,希望能得到皇帝的認可。

與此同時,江充也在積極地尋找著這樣的奇才。

他深知,找到這樣的人纔對自己的仕途極為有利。

因此,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線索,四處打聽訊息。

終於,趙過的名字傳到了江充的耳中。

江充立刻派人將趙過請到了長安。

在皇帝的金鑾殿上,趙過展示了自己種植的高產作物。

劉徹看到趙過的成果,欣喜

若狂,他終於找到了自己渴望的人才。

漢武帝兌現了他的承諾,給予趙過高官厚祿,讓他負責推廣高產作物的種植。

而江充也因為舉薦有功,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仕途更加順暢。

……

清朝。

乾隆皇帝臉色有點難看。

他冇有想到等等了一百多年之後,水稻的畝產居然能夠超過三千斤。

越是這樣豈不是越證明,他這個皇帝當得足夠昏庸無能?

前後如此鮮明的對比,很顯然這是在打他的臉!

"該死的,難道大清就冇有這種人才嗎?"

和珅在一旁聽到了這個話,忍不住開口說道:"陛下,這樣的人才很難得,現在全天下的聰明人都在學習科舉,想要入朝為官,誰又會關心農事?"

"陛下,雖然科舉製度為朝廷選拔了眾多人才,但他們大多專注於詩詞歌賦、經史子集,對於農事並不熟悉。"

和珅繼續說道:"臣以為,若要解決農事問題,必須尋找那些熟悉農事、經驗豐富的人才。"

乾隆皺了皺眉,和珅的話讓他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和珅的話不無道理,但科舉製度畢竟是大清的根本,不能輕易動搖。

"和愛卿,你可有何對策?"乾隆問道。

和珅微微一笑,回答:"陛下,臣倒是有一個想法。"

"我們可以在科舉考試中增加農事相關的試題,以此選拔出更多熟悉農事的人才。"

"同時,還可以設立專門的農事學堂,培養專業的農事人才。"

乾隆點了點頭,和珅的提議讓他眼前一亮。

他知道和珅雖然貪財,但能力確實出眾,在朝中擔任要職,深得他信賴。

"和愛卿,就依你的提議去辦。朕希望儘快看到成效。"乾隆說道。

和珅連忙跪下謝恩:"臣遵旨!定當竭儘全力,為陛下分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