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商小說
  2. 詩相
  3. 第八章 《酒》
小滿老豆 作品

第八章 《酒》

    

-

酒,指用糧食、水果等含澱粉或糖的物質經發酵釀製的含乙醇的飲料,最為常見的酒是啤酒、紅酒及白酒等,部分地區還流行黃酒,還有很多農家可自行釀造的米酒。小時候在農家見識過米酒的簡易釀造過程,采用糯米加水存放在罈子裏發酵即可,過些時日就變成家用米酒,由於工藝粗糙簡單,自是無法與工藝流程複雜的白酒、醞釀多年而成的紅酒相比,也不及大廠商的啤酒,不過米酒應是人類最初形成的釀酒方式,畢竟米酒的原料糯米較為容易獲得,也是一般家庭可以自釀的酒。在古代,想必很多人喝的酒如同家用米酒,是比較容易獲得的,那些已經享有盛名的名牌酒,其原料及醞釀工藝應有其獨特之處,這些酒必然不是普通人可以輕鬆飲到的,就今天而言,很多酒依然是奢侈品,猶如茅台酒或一些動輒價格成千上萬的紅酒,儘管酒的核心成分都是化學品乙醇。從縱向維度看人類進步史,昔日的奢侈品多數會成為平民常用品,如同20世紀初在馬路上行駛的汽車,對絕大多數鄉下人未知為何物的時候,毋庸置疑是響噹噹的奢侈品,而如今相當部分家庭都能擁有一部小汽車,不過高檔車如勞斯萊斯汽車依舊是富貴階層的專屬,今日我們隨處可見的酒也是如此,在先秦時期,酒醞釀技術原始致使產量極低,故多用於祭祀、王公貴族專享、宴請等重大事務,秦漢時期釀酒是官方纔有的,隋唐時期官方設專職的酒坊用以釀酒,而如今家家戶戶都可以儲存點酒備用,對於專項醞釀並且列為特供的酒,對平民來說,隻知道它的傳說而不知其貌。如同酒一樣,很多事物都遵循同樣的發展規律,隨著社會科技發展水平和生產力的提高,原本隻屬於精英階層的物質,也會普及至平民階層,不過高級的依然是貴族階層所享有,如音樂藝術,儘管平民階層也可以從事音樂藝術事業,然而高級音樂藝術依舊將平民階層擋在門外。

在中國,酒文化可謂不勝枚舉,早在東漢末年時期,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在此之前,夏朝時杜康便有了“酒聖”的美名並流傳至今,後者有李白言道“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飲酒作為一種文化,為了增加樂趣,行酒令也隨之應運而生,行酒令用鄉土的話術來講,叫做劃拳或猜拳,在鄉下宴請時則多見於老一輩人喜歡劃拳,在城市的年輕人則多常見於搖色子猜點數定輸贏,這是最為基礎的飲酒文化。古書《禮記》說酒食者,所以令歡也,《漢書食物誌》說,酒為百樂之長,充分在古人的眼裏,酒是拿來作樂之用途,是用來助興的,因此我們的宴席也習慣叫成酒席,“無酒不成席”正是此理。在觥籌交錯之際,才華橫溢的文人們自是容易藉助酒興吟詩作對一番,如王羲之在酒後留下墨寶《蘭亭集序》,詩仙李白更是把酒當朋友,寫下“呼兒將出換美酒”和“舉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唐代詩人韋應物寫信告訴其外甥,喝酒以慰風塵。

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和煙搭配在一起作為送禮的必備品,不管大賣場抑或是便利店,各式各樣的菸酒擺在貨架上任顧客挑選,臨街商鋪中時不時設有專門的菸酒行。有人認為,碰杯喝酒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增進兩人的感情深度,如劉禹錫與白居易初次見麵時的酬贈詩“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席上的碰杯造就了這對晚年至交。散夥的宴席上痛飲幾杯,古人們在送友人遠行時也習慣豪飲兩杯,如王維送別友人寫到“勸君更儘一杯酒”,邀請朋友光臨寒舍時,可以“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煩悶的時候可以喝悶酒,喝酒微醉以麻痹自己以忘卻煩惱。總而言之,酒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人調侃的說到,愛喝白酒的敵人多,好喝啤酒的人朋友,喜歡和紅酒的情人多,也算有一定道理,喝白酒多處於生意場上且為人多有豪爽的特質,喝啤酒的多出現於同窗好友小聚時的輕鬆場合,喝紅酒的多限於個人買醉及兩人對飲且需要氛圍的小居所,看似適合飲食男女之間。酒文化深深的烙印在文學瑰寶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飲酒抒懷是激發文人騷客創作的常規模式,因此在詩詞中常有酒,猶如明月、春風等詞,是詩詞中的常客,李白勸人豪飲的《將進酒》寫到“人生得意須儘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杜甫收到激奮人心的好訊息時寫到“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在沙場點兵的辛棄疾飲酒後寫到“嘴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上麵提及的“酒”詩,多是出現在語文教科書裏麵,在數以萬計的詩詞中,尚有許多無法搬至教科書的經典,隨機從經典詩句中擇幾首,且看酒在詩句中的地位及背後的故事。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是盛唐時期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是涼州歌的唱詞,也即相當於今日歌曲中的歌詞,古代的涼州是今日的甘肅威武境內,是唐代的西域,唐玄宗時期,專門有官員從西域蒐集了曲譜進獻給皇帝,然後交由教坊譜曲,後來很多詩人都很喜歡這個曲調,再加上涼州地處邊塞,故唐代很多詩人都有創作《涼州詞》,尤其是邊塞詩人喜歡用《涼州詞》創作詩篇。以“涼州詞”創作詩篇最為廣為流傳的是王翰的這首和王之渙的《涼州詞》,從這兩首最為經典的《涼州詞》可以看出,他們都可以歸類為邊塞詩。邊塞詩的主要特點是圍繞邊塞蒼茫景象和戍邊將士生活展開的,不管是王翰的這首詩,抑或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都呈現了邊塞將士的生活場景,尤其記錄邊塞的史詩。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在古代軍營裏,應該不乏飲酒和歌伎來助興的活動,猶如今日的軍事體製中留有歌樂團,常進入軍營表演節目慰問將士,畢竟一大群男性長期圈在軍營裏麵,難免要通過一些活動慰藉艱苦寂寞的軍旅生涯。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尤其是戰爭場麵,常見主帥在營帳中飲酒犒勞麾下的裨將,在出征前,元帥在指揮台進行出征的動員講話,然後高舉一碗酒一飲而儘,以鼓舞士氣寓意出征勝利,在唐代的邊塞詩中,詩人王翰寫的《涼州詞》所表達的內容,有點像古裝劇中出現的戰前飲酒場景。

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妓彈奏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前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渲染了出征前盛大的酒筵和歌妓們演奏的場景,後兩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筆鋒一轉,勸大家莫要持開懷一笑的態度看為國效力而醉臥在戰場的將士們,自古而來,出征的將士本就是預備馬革裹屍,能活著回來是非常不容易的。王翰的這首《涼州詞》為豪飲曠達之詩,而其結尾一句卻悲感至極,豪邁與悲憤交織在一起,形象的描繪出邊塞將士們麵臨戰爭殘酷現實的即灑脫又悲憤之情,用豪邁之筆揭露戰爭中少有生還者的悲壯事實,呈現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壯闊精神,流露出曠達的胸懷,更加強烈的襯托出邊疆戰士們內心深處的悲傷。人類兩次世界大戰以後,戰爭的可能性和規模都得到了有效的控製,當今的邊塞將士,艱辛想必與古代是一致的,現在的大規模戰爭早已不太可能,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唐代的邊塞詩拿至今日已不再有現實意義,但對於理解古代邊塞將士麵臨的悲壯場景,進而提升人文情懷還是所有裨益的,猶如現在的世界觀裏麵,不管是世界上哪個國家發生戰爭或者恐怖襲擊,造成巨大傷亡,都持人文關懷精神,猶如詩句中寫到“醉臥沙場君莫笑”,看待人類災難時,不可事不關己的心態開懷一笑。

《客中行》

(唐)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椀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唐詩中的酒,不得不提詩仙李白,既然謂之為詩仙,自然是帶有仙氣,李白在國人心中可謂是家喻戶曉,作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諸多名篇都是其酒後的作品,喜歡流浪江湖的李白,酒仙人物是也,他的飲酒詩作豐富多彩,如《將進酒》和《月下獨酌》,這首七言絕句《客中行》簡潔易於理解,是深入理解詩仙李白的入門詩。《客中行》以輕快、優美的筆調,歌頌了蘭陵美酒,稱它具備使人忘卻思鄉煩惱的功效,前兩句“蘭陵美酒鬱金香,玉椀盛來琥珀光”表示蘭陵美酒甘甜可口,像鬱金香一樣散發芬芳的香味,用玉質的碗裝這酒泛出的光如琥珀樣,說明這酒的質素很高,想必是酒中極品,後兩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說明倘若主人拿出這等美酒招待遠方的客人,定能讓客人暫時忘卻思鄉之情,陳述客人會因美酒而流連忘返。這首詩讚美了蘭陵美酒的甘醇,主人的熱情好客,呈現出作者瀟灑的精神麵貌,作者原是四處奔波的遊子,主人拿美酒款待,讓習慣飲醉舞刀弄槍的李白,一掃客居他鄉的淒楚心境,這首詩或許暗示了作者客居他鄉的遊子情緒,但是李白從不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低迷心境,而是多呈現豪邁灑脫的形象,這是我們讀者需要汲取的有益養分,身在客旅之中,亦秉持豪放不羈的個性,正如他說“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用俗話就是,愁緒上頭時,飲酒買醉消愁。

《簡盧陟》

(唐)韋應物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有酒的詩句中,中唐詩人韋應物的“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最為讓人覺得深刻,這兩句出自他的寫給盧陟的詩,詩題中的簡是書信的意思,在此詩中作動詞,即郵寄書信的意思,這兩句詩放至今日亦可實用,可以成為人們飲酒聊以自慰的話術。這首五言律詩大意是,可惜這高雅的《白雪》樂曲,遇不到欣賞它的人,在軍旅中忙碌不安,流落到淮海之濱,山澗上的樹沾滿了清晨的雨露,山鳥在暮春中悲啼不止,我有一瓢酒,願能慰藉我這一生的奔波勞頓,從韋應物在此詩中表現出來的情感來看,他是將盧陟視為摯友的,因此才真情的表露自己的心聲與期許。詩的首聯“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自古以來,陽春白雪般的樂曲,向來冇有幾人能懂,知音難遇、知己難得是亙古不變的事情,這裏可理解為作者寬慰自己及盧陟,理性對待有才華而不得施展的時運,頷聯“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反映作者軍旅生涯的忙碌和失意流落至邊遠之地,像是告訴盧陟,作者自己也經曆過這些困惑的經曆,同樣才華冇有得到有效的施展,頸聯“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看似寫景,實則是對仗的寫作手法,通過一喜一悲的陳述,預示人的總有時來運轉的那一刻,尾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是本詩的精髓之處,喝一瓢酒聊以自慰,希望否極泰來,能夠慰藉這一路的艱苦奔波。結合該詩中的理解,尾句中的“風塵”並非今日所理解的用來形容“風塵女子”之意,而是指他“恓惶戎旅下”的戰亂及其帶來的不佳境遇,作者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雖平定,但是各地掌握重兵的藩鎮時不時跳出來叛亂,而致力於為國征戰的韋應物,想必也是厭倦了長期的戎旅生涯,這裏的“可以慰風塵”,有很大可能是作者暗指急切希望戰亂早點終結,隻有戰亂結束,和平時期有利於發揮他深厚家族底蘊的優勢,進而仕途上遇到“知音”人。

韋應物出生於衣冠鼎盛的世家大族,年少時就靠著先輩的恩蔭入世,首先從皇帝近衛開始,原本是順利的仕途之路,卻不幸遭遇安史之亂,打亂了他的仕途走向,戰亂後的韋應物的仕途之路備受艱辛,因此他纔有了“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經曆。可想而知,盧陟想必也是名門望族子弟,應該是同步踏入仕途中人,所以纔會麵臨同樣的仕途問題,作為好友至交的韋應物,為此在寬解盧陟的同時也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有人認為盧陟是其外甥,也有人認為不是,倘若以盧陟為韋應物外甥的維度理解,韋應物能夠向隔一代人的晚輩吐露心聲,極有可能是他們年紀相仿,有共同的成長經曆,並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從他們的詩篇來看,他們摯友的關係是板上釘釘的。與晚輩成為摯友關係的榜樣,想必是同時代的詩人韓愈及其侄兒十二郎,韓愈幼年喪父,幸得兄嫂悉心栽培,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曆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嚐一日相離”,後來的韓愈獲悉侄兒英年早逝,痛心疾首的道出祭文中的名篇《祭十二郎文》。

北宋文豪蘇軾曾言道“詩酒趁年華”,其實人之一生,絕大部分事情都是趁年華的,不單是吟詩作對和飲酒作樂,現實生活中,能有幾個職業不是吃青春飯的呢,所謂的越老越吃香的職業是少之又少的,因此青春是最應該拚儘全力去奮鬥的。儘管我們品讀到的詩篇,酒多是舉杯消愁的,縱觀留下詩酒故事的文人們,都是曆史上的驕子,都是普通人追求一生都羨慕不來的,因此青春年少時,有詩有酒往往是幸福的一種象征,能夠閒時品讀很多優美的詩句,又何嚐不是幸福的一種形式,不過話又說回來,能夠靜心賞析古詩詞的,多半是經曆悲觀情緒和不順境況之人,猶如優秀的詩篇多出自文人境況不佳的時期,古代文人是借酒消愁,現代人則是品詩以慰風塵,因為人們在欣賞詩詞的時候,多多少少會將自己的境遇感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