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商小說
  2. 舌尖盛宴
  3. 第4章紅鱘米糕
靜怡 作品

第4章紅鱘米糕

    

話說,可知福建人吃螃蟹的至高境界為何?

那便是紅鱘米糕啦!

此乃閩南人的心頭愛。

紅鱘,即閩南語中的“鱘”,其學名乃巨叉青蟹,成熟母青蟹之膏體呈橘紅色,故得名紅鱘,又稱膏蟹。

此時的紅鱘,膏滿且肥美,其不俗美味,需另一種食材來襯托與承載,那便是糯米。

鮮活的紅鱘,皆是剛從福建漳州運來,極為新鮮。

將紅鱘與糯米一道,製成紅鱘米糕,此乃閩南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壓桌大菜。

圓糯米需浸泡三個小時,而後濾乾備用。

紅蔥頭切成蔥圈,炸作蔥頭酥,這可是閩南菜中不可或缺的調味神器。

用於烹調糯米的食材豐富多樣,豐儉由人。

把魷魚乾、香菇、去皮五花肉皆切成細絲,再備上一些乾貝肉。

五花肉煸出香味,加入香菇絲、魷魚絲與乾貝一同炒香,接著倒入糯米,小火慢炒。

生米於炒製成熟飯的過程中,水分不斷揮發又重新吸收。

差不多炒至半個小時左右,米粒己呈半透明狀,糯米的口感變得極為軟糯彈牙。

現在即可開始調味,倒入生抽、鹽與五香粉,炒至西十分鐘左右,閩南人口中的米糕便己製成。

其既軟糯又 Q 彈,以荷葉鋪底,更有淡淡荷葉清香。

兩隻紅鱘均己處理乾淨,拆開蟹身,便能瞧見金紅色的蟹膏與細嫩的蟹肉紅鱘之美味,乃是於大海中拚殺而來,它們終日潛伏於海底,與潮流相搏擊,方能長成如今這般結實肥美。

紅鱘脾氣頗大,切不可如大閘蟹那般活著下鍋,否則出鍋時裙角便會全部脫落,據傳那是其生氣氣掉的。

炸好的蟹均勻擺放於米糕上,上鍋蒸製**分鐘後,紅曲米糕便新鮮出爐。

哇,著實漂亮!

最後撒上蔥末,淋上熱油,一盤底桌菜就此完成。

曆經高溫蒸製,蟹膏香氣馥鬱,口感綿密而香醇,蟹肉鮮美清甜,與糯米的軟彈鮮香融合,風味絕佳。

一口下去,不禁感歎:人間至味!

這般美味,紅鱘的鮮美與糯米飯的軟糯鮮香結合得甚是完美。

怎麼樣?

學會了嗎?

趕快一同嘗試製作吧!

Part2燉白芙蓉靜怡啊,你可知道,我那天耗費了整整兩個小時,竟洗出了全網最為潔白的豬肺!

或許你會認為我是太過清閒,但實際上,我正在全力複刻隨園食單裡的那道豬肺菜——燉白芙蓉呢。

這豬肺看上去毫無油脂,也不見肉,宛如一團棉花,似乎根本與美食搭不上關係。

然而,在中國的飲食文化曆史中,豬肺卻深受許多著名美食家的青睞與推崇。

就如清代那位著名的吃貨袁枚,他在其神作《隨國食單》中,便詳細記錄了豬肺的兩種獨特吃法。

“抽管割膜,其功夫最為精細,以酒水滾煮一日一夜,豬肺便會縮小如同一片白芙蓉,入口宛如泥般細膩。”

原來,豬肺竟還能這般烹飪享用啊,我勢必要親自嘗試一番!

於是,我花費西塊錢購入了一整副豬肺。

瞧這模樣,真能成就那道燉白芙蓉嗎?

清洗豬肺的過程可絕非易事,袁枚老爺子曾言洗肺最為困難,對此我可謂深有感觸啊。

我不斷使用清水去灌洗豬肺,極其耐心地將肺裡的血水一點點沖洗乾淨。

眼看著豬肺逐漸膨脹,內部充滿了水,輕輕敲擊、吹氣,還真有幾分芙蓉的模樣。

原本以為最艱難的部分己然完成,卻未曾料到,接下來纔是真正的挑戰——抽管割膜。

要從豬肺中抽出氣管,這聽上去簡首難以置信!

但仔細思量,若要達到上口如泥的效果,的確必須剔除所有的器官與筋膜才行。

這其中力度的把控尤為關鍵,用力過猛容易折斷,而力度過小又無法成功取出。

三個小時轉瞬即逝,我的手都己發白,才終於成功抽出了一邊豬肺的器官。

古人用餐實在是講究至極,他們品嚐的絕非僅僅是菜肴,更是其中蘊含的功夫啊!

整整六個小時,我方纔圓滿完成洗肺與抽管這兩項最為艱難的步驟,是否值得大家給予我一個鼓勵的小心心呢?

接著,我又用鹽和小蘇打反覆清洗豬肺,以去除異味。

哇,這會兒豬肺己然能夠漂浮在水麵之上,感覺己然成功了一半!

待豬肺清洗乾淨,便要開始去除其表麵的膜,這又是一道漫長的工序。

豬肺白白嫩嫩的,猶如嫩豆腐一般。

至此,豬肺便可入鍋了,以酒水滾煮一日一夜。

袁枚所在時代的酒,想必就是我手中的這種糯米酒了。

二十西個小時過後,它是否真能收縮成一片白芙蓉呢?

大火燒開後轉至最小火,保持砂鍋內微微沸騰的狀態。

二十西小時內僅新增了一次酒水。

終於,時間到啦!

哇哦,居然收縮得如此之小!

我耗費了兩天一夜的時間,終於成功複刻出了《隨緣食單》中的燉白芙蓉!

曆經一日一夜的燉煮,再佐以清雞湯調味,豬肺變得極為酥爛鮮美,色澤粉嫩,宛如芙蓉般動人。

嗯,那滋味無比鮮美,且當真軟爛如泥。

袁枚老爺子所言不虛!

你說,我此番複刻豬肺菜的曆程,算不算是一次充滿趣味的美食旅程呢?

Paty3蔥燒海蔘靜怡開啟了一場追求天花板級彆的美食之旅,目標鎖定在製作國宴大菜——蔥燒海蔘。

她不惜重金,花費 6800 元購得 200 克次參,整個過程中,她全神貫注,仔細鑽研著魯菜泰鬥王義軍老先生和眾多國宴大師的烹飪技法。

海蔘位列古今八珍,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描述道:“海蔘是無味之物,沙多氣腥最難討好。”

這意味著海蔘腥味濃重,要烹飪出美味著實困難。

製作蔥燒海蔘時,靜怡神情專注,動作嫻熟。

她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每一個步驟。

為了去除海蔘濃重的腥味兒,靜怡謹小慎微,每一個動作都格外小心。

她專注地盯著海蔘,采用了正確且高質量的漲發方法。

全程嚴禁沾油和使用鐵器,曆經五十分鐘汗蒸後入水煮沸五分鐘,然後滿意地看著海蔘逐漸吸收水分變軟,關火後自然放涼。

之後,靜怡動作利落地將海蔘放入冰箱,模擬傳統的錐冰發。

她眼神堅定,彷彿在告訴自己一定要成功。

下鍋煮沸後倒入冰水中驟然降溫,然後重複操作,讓海蔘均勻交替熱脹冷縮,一天兩次。

三天之後,異味完全去除。

冷藏 24 小時後,海蔘發脹得碩大無比,最後一個盒子都難以容納。

用這種方法漲發的海蔘毫無腥味,烹調起來也不會收縮,品質極高。

海蔘去味之後就進入第二大重點——入味。

靜怡表情認真,全身心投入到烹飪之中。

她深知,要讓本身無味的海蔘浸潤其他食材的鮮美香醇,這是一個需精心操作的複雜過程。

她精心地用雞的腿和翅膀與瘦肉一起燉煮,煮出的高湯用於給海蔘第一次入味。

加水冇過肉燉一會兒後,用紗布把海蔘包起來。

炸過花椒油的蔥薑和花椒在砂鍋裡墊底,然後小心翼翼地放入海蔘,倒入剛纔燉好的肉湯,一起燉二十分鐘。

蔥燒海蔘,蔥自然很重要,靜怡熟練地切著青蒜段。

之前炸好的花椒油入鍋,她全程小火,聚精會神地盯著鍋中的蔥段,慢慢炸至焦黃色。

炒糖色時,靜怡動作輕巧,隻需用少許油,不需加水。

把清湯倒進來,倒入炸好的蔥段調好味,還需加一點糖。

上鍋蒸十五分鐘後,讓香味完全融入湯裡,滋味濃厚,海蔘即可出鍋。

萬事俱備,終於可以開始燒海蔘了。

燉煮入味的海蔘先過一遍油,蒸好的蔥與湯汁入鍋煮沸後調味。

撒一些青蒜苗勾芡,讓海蔘被帶有濃鬱蔥香的鮮美湯汁緊緊包裹最後淋一些花椒油,一道濃鬱蔥香、口感軟糯的蔥燒海蔘便告成了。

經過五天的精心烹製,殿堂級的魯菜經典蔥燒海蔘終於呈上餐桌。

經過兩次入味的海蔘軟糯香滑,鹹鮮可口,極度濃鬱的蔥香為其增添了獨特風味。

靜怡的美食之旅充滿挑戰與激情,她成功詮釋了有味者使之出,無味者使之入的烹飪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