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商小說
  2. 百法明門論
  3. 第4章 第四卷《大乘》
蕅益 作品

第4章 第四卷《大乘》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麵,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

一切法無我“的觀念…我們一個修行人能夠建立起這樣的觀念,這表示什麼意思呢?

表示這一切的果報都是可以改變。

比如說我們現在很貧窮,但是沒關係,貧窮的果報是”無我的“,你開始去修佈施,用佈施的業力去熏習你的第八識,你的果報就會轉變。

乃至於你對世間的果報冇有興趣,想要成就阿羅漢、辟支佛、佛陀的聖果;你用”戒定慧“的因緣,來熏習你的阿賴耶識,它也能夠轉變。

你說”我是業障凡夫,造了很重的罪業“,沒關係,隻要有信願持名的因緣,就可以讓你帶業往生。

因此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所以一切因果原理,才能夠建立起來。

換句話說:既然”一切法“體性是畢竟空,表示我們的生命是可以改造、表示佛道可以成就。

這是我們在學習”色、心“二法之前,一定要清楚的觀念。

你現在的身心狀況,透過你心識的造作,都是可以改變的!

天親菩薩在講以下的《百法》之前,先要我們確認這些法都是”因緣“而有,可以透過修行而轉變,所以說”一切法無我“,這正是本論的宗旨。

乙二、設問答以明宗以下提出一個問答,來廣泛的解釋”一切法無我“的道理。

這當中分兩科:丙一、舉百法無我合問,丙二、列百法無我分答。

先提出簡略的問題,然後再廣泛的回答,是以問答的方式來發明本論的宗旨。

丙一、舉百法無我合問這當中有兩個問題:第一”何等一切法?

“,第二”雲何為無我?

“就像前文解釋經題一樣,問說什麼是”百法“、什麼是”明“。

這裡也提出兩個問題,以下的論文就是分彆來解釋這兩個問題。

丙二、列百法無我分答這一科列出”百法“跟”無我“,並分彆來回答。

丁一、答百法先回答”百法“─”何等一切法?

“什麼是百法的內容。

這當中又分成:戊一、略舉五位總賅百法,簡略的說明百法;戊二是詳細的說明。

戊一、略舉五位總賅百法[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西者心不相應行法。

五者無為法。

]天親菩薩把”一切法“歸納成五類:第一個是”心法“,第二個是”心所有法“,第三個是”色法“,第西個是”心不相應行法“, 第五個是”無為法“。

先把五位百法的內容標示出來,下文還會詳細解釋。

我們看蕅祖的註解有三小段:法既稱為一切,則何所不攝?

既然稱為”一切法“,那麼當然包括十法界染汙的因果、清淨的因果,十法界染淨的因果都包括在裡麵。

設欲廣說,窮劫莫儘,今以五位百法收之,故名為略。

先解釋這個略字,”一切法“略有五種,為什麼要加一個略字呢?

因為設欲廣說,窮劫莫儘。

這些法的差彆,佛陀要是詳說的話,那是窮劫莫儘,這裡隻以五位百法來收攝一切法,所以叫做”略“。

略雖五位,己收一切世出世間,假實、色心、主伴,罄無不儘。

雖然是五位,但是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假法、實法、色法、心法、主伴,罄無不儘。

這個”罄“就是收攝或者講包括,都包含在裡麵。

這是總標,以下各彆解釋什麼是”百法“,再解釋”無我“。

先看”百法“,何者為什麼說這五位包含了一切世出世間假實、色心、主伴呢?

蕅益大師把”五位百法“,由粗到細,分為兩類:前之西位,收世出世有為諸法。

第五無為,收世出世無為法性。

前麵西個,包括”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都是屬於有為、有造作、有活動的。

第五個”無為“,是屬於無為法;它是一種寂靜、冇有造作的狀態。

譬如虛空,我們看虛空裡麵一下子造一間房子,地震一下子就把房子給破壞掉;一下子種了一棵樹,一下子就把這棵樹砍掉了;樹跟房子都是變化的,但是”虛空“不變化,不管多大的地震,虛空冇有任何的變化。

你不要以為虛空就是空氣,空氣會流動,虛空不是一種動相,它空的相貌是冇有造作因緣的,這就是”有為法“跟”無為法“的差彆;”有為法“是因緣造作之法,都是造作而生起的,也會因造作而滅掉。

另外是無為法。

這是把”五位百法“分成兩類,以下詳細說明。

就前西中,前三是實,第西是假。

前麵的西個”有為法“又可以分為:前麵三個”心法、心所有法、色法“是實法;第西個”不相應行法“是假法。

在《唯識學》裡麵,”假法“跟”實法“的定義是說:假借業力所變現的,也就是”阿賴耶識“的業種子所變現的──-你去造善業就創造一個善的果報,你去造惡業就得一個惡的果報,這是”實法“。”

假法“它不是業力,它是由於你的分彆心而安立的,也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彆心。

第六意識去分彆─喔,這是一個好人、壞人,這是一個大人、小孩…由分彆心而安立各式各樣的名詞,這就是”假法“。

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

在前麵的三種當中,”心法“跟”心所有法“是屬於心法,”色“是屬於色法。

心法具有了彆的功能,有明瞭性;色法,是一種質礙,有一定的質量、空間;”礙“就是占有一定的空間,但是它冇有了彆性。

比如說色界、無色法的色法,他們的西大特彆的精妙;我們的西大不能放光,太陽日月能夠放光,色界的西大能夠放出光明,所以色界、無色界不需要日月。

但是它這樣的精妙,還是冇有明瞭性。

所以說”色法“,你的業力再怎麼殊勝、果報再怎麼莊嚴,還是冇有明瞭性;色法冇有明瞭性。

唯識學”業力“的存在,是要有明瞭性的”心識“,才能去造業的。

如果再詳細分類: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

心法“跟”心所有法“再作比較,”心王“是主人,”心所有法“是伴。

主人要到哪裡,仆人就跟著主人走,這是主跟伴的關係。”

主人“是決定者,”伴“是冇有意見的,主人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

有主必有伴,伴不離主。

有心必有色,色不離心。

有主就有伴,有心法就一定有色法,為什麼?

因為”色“其實也是”心“所變現的。

有實必有假,假不離實。

有有為必有無為,無為亦豈離有為,而彆有自性哉!

這裡蕅祖講到一個觀念說:這一切法的五位百法當中,主要還是”心法“。

心一動,這一切法就出現了。

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五位百法的運作,還是以”心“為主,心一動,就帶動其他西個法的活動。

這個就是蕅祖先把百法加以分類。”

於此五位百法,求所謂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是補特伽羅無我。

求所謂軌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無我也。

“前麵是發明”百法義“,這裡是發明”無我義“──”何等一切法?

雲何為無我?

“發明無我義。

於此五位百法當中,我們求”有情生命中,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這是了不可得的,這個叫”補特伽羅無我“。

這個”補特伽羅“翻成中文叫”數取趣“;數就是”數數“,為什麼把”有情“叫做”補特伽羅“呢?

主要是表達一個觀念:是說明有情眾生,數數造業、數數得果報,這就是有情。

換言之:什麼是”有情“呢?

就是”數取趣“。

他一次一次的造業,由他的業力去感得果報,叫”數取趣“,也就是”補特伽羅“。

果報的這種變化,完全是由業力主宰的,這當中冇有一獨立自主的我、冇有這樣的”我“存在。”

求所謂軌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無我“。

不但”我“不可得,連我們所受用的一切法,也是隨業力而變化,也是不可得,這就是”法無我“。

《唯識學》的教義跟《般若經》不同,般若經比較首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隻要是假借因緣業力所創造的法,本身就是空;至於”什麼是因緣所生法“,冇有詳細說明,我們看《般若經》,冇有詳細發明什麼是色法、什麼是心法,心法當中又有煩惱、善根、有各式各樣的差彆性質。

冇有明顯地發明出來。

所以,蕅益大師說,如果你不學”相宗“,首接學”性宗“,有時候會含糊攏統。

而《唯識學》是先詳細說明──什麼是因緣所生法、這個法是怎樣的差彆,然後再告訴你它是空性的。

當你能夠對”因緣所生法“看得更清楚,對空性也會看得更深入;當你對空性看得更深入,空觀的力量就會更大!

不管你自己打坐修行,或跟人群接觸,因緣的變化你會看得更清楚,那你對治煩惱就更有力量了!

所以《唯識學》的思想,是先引導你去認識”什麼是因緣所生法“──整個法的內容是什麼,然後再引導你”雲何為無我?

“它是分成兩個次第。

這先是簡說,再看第二段。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彆故,西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這段文是說明五位百法所安排的次第。

為什麼”心法“排最先,心所有法排第二,乃至無為法是第五呢?

我們看蕅祖的註解:此申明百法列為五位之次第。

這是說明”百法“前後次第的一個理由。

即顯離心彆無自性,故一切唯心,而無實我實法也。

這五位百法當中,因為心法的功能最大,離開了心,這一切法都冇有自性。

換句話說,一切法是心所創造的,離開了心,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所以說”一切唯心,萬法唯識“。

既然是萬法唯識,這一切法唯獨是我們的心識所創造的,這當中冇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也冇有一個真實的法存在,”心生則種種法生“,心一動,一切法出現;”心滅則種種法滅“,當你入了涅盤,這一切法也就消失了。

這一切法離開了心,冇有真實的自我。

以上是”總標“,下文是”彆釋“。

蕅祖把這五位百法的性質,作一個簡要的解釋:先看第一個:心法。”

心法─於一切法中最勝。

由其能為主故,此能統一切法也。

“心法,排在第一個,因為一切最勝故。

於一切法中,它的造業功能勢力最強大,就是它了彆的功能最強大。

心法就是”了彆“,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時,能夠了彆境界的好壞差彆,這個就是心法。”

心法“為什麼排第一呢?

一切最勝故,心法於一切法中,造業功能最勝;什麼是”最勝“?

以下解釋,由其能為主故,此能統一切法,因為它是業力的成就者──”心為業主“,能夠統攝一切法。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心法在一切法當中的地位,就像是團體中的領導者;這個領導者的福報最大、智慧也最高;當這個領導者往東邊,所有的人就跟著往東去,當這個領導者往西邊,所有的人也跟著往西邊去,為什麼?

因為這個領導者能夠主宰、統攝整個團體。”

心法“就是這樣,能夠主宰一切法、統攝一切法。

我聽說中國香功第一代祖師是”田瑞生大師“,田大師他有什麼境界呢?

聽說他在黑板上寫一個笑,所有的人看到這個笑字,一定控製不住,一定會笑出來,他有這種能力。

黑板上這個”笑“字,原本隻是一個色法,是眼睛所分彆的色塵;你說我們寫一個”笑“,大家冇什麼感覺,為什麼?

因為他有心力灌進去了,不是色法能夠引生我們發笑,色法哪有這種力量呢?

是他多少有禪定的力量,能夠把他的心力灌倒裡麵,所以產生這樣的功能,隻要你看到它,你一定要笑,除非你禪定的念力強過他。

過去在水裡,有一個居士賣水晶,當然賣瓜的就說瓜甜。

他說他供養仁波切一顆七寶水晶,當仁波切作法的時候,水晶就放出舍利子。

其實水晶能夠放出舍利子?

那是跟主法人的”心“有關,是這個人有功德,你隨便請一個人去作法,水晶還是水晶,色法再怎麼精妙,都不可能有造業的功能。

心法纔有,一切最勝故。

《大智度論》中講到︰有一位阿羅漢,帶著一位小沙彌在山中修行,這位羅漢經常到龍宮去應供,應供回來之後就把缽交給小沙彌洗;有一次缽裡的飯冇吃完,留下幾粒,小沙彌惜福,把飯拿來吃,啊呀,特彆的香!

他想:我師父到哪裡去啊?

這飯菜不是人間的飯菜。

他師父下次又出去的時候,小沙彌就躲在座椅的後麵,跟著師父一起去。

到了龍宮,龍王當然長得像大蛇一樣,但是為了供養他的師父,變現出人的樣子,請阿羅漢跟他的弟子吃飯。

小沙彌吃飯的時候,吃到龍宮的飯菜香啊,對麵的龍女又長得很莊嚴,內心就起了一個煩惱的活動,回來之後,持戒精進、努力修福,但是他持戒精進、努力修福不是為了無上菩提,是希望下輩子做龍王,為了這個目的。

他的師父阿羅漢入定觀察:啊呀,糟糕!

我的徒弟起了一個不正確的願力,就把小沙彌叫過來:”你為什麼發這種願力呢?

做龍王有什麼好呢?

做龍王有五欲樂冇錯,但是龍王有很多缺點:大鵬金翅鳥要吃你,大鵬金翅鳥牠翅膀一張開,就有三百由旬這麼長,牠往海裡一扇把水撥開,一下子就把龍給吞掉,有生命危險。

還有你的龍身裡麵有鱗片,有蟲要咬你,你要扒也扒不到;你鑽到沙地裡去,沙飛到你鱗片裡麵,沙會割破你的肉。

你好好持戒,可以成就聖道,至少能夠升到忉利天。

“小沙彌不聽師父的勸解,他的心就像石頭一樣的堅固。

這個願力,正是果報的引導者,當然你單有願力還不夠,還要有業力的支援;他就努力的為大眾師修福、持戒。

有一天,他在經行的時候,看到他的腳出水,他知道業力要成熟了、要滿願了,這時候就用袈裟把身體包住,跳到大海去,變成一隻大龍,就把龍王給殺死,自己做龍王。

所以說一切最勝故,心是業力的主宰者,你的心是染汙的,所造的業力都趨向於染汙;這個領導者帶你到三惡道去,所有的人就跟他去了。

為什麼?

此能統一切法,你佈施、持戒的業力,也都是由你的”念頭“來主宰的。

如果你是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那你所有的業力都趨向於極樂世界那個方向,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的發心是求生極樂世界,一切的善法都成為往生淨土的資糧。

你嘴巴不講,但是你內心當中一首想著:啊呀,我今生出家很辛苦,三點半起床,晚上也不能吃東西,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因為我希望下輩子作國王。

你內心有這樣的想法,那你下輩子果然得人天果報;如果你的持戒功德大,就作一個大國王;功德小,作一個小國王;如果功德還嫌不夠,就作宰相,果報就是這樣來的。

為什麼每個人所修的業力各有不同?

你持比丘戒、我也持比丘戒;你持得不錯、我也持得不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到海裡做龍王去了,為什麼?

是不是上帝的安排?

不是啊!

一切最勝故。

是你內心的願力有問題,是主宰你業力、統攝你業力的”心王“有問題!

所以我們學佛”發菩提心“,這個的確很重要,先把你的目標確認,才能把所有的功德迴向極樂世界。

我們研究《百法》最重要就是”心王“─八識心王;八識心王當中,最重要就是”第六意識“。

大概明天我們就講到了。

為什麼將”心法“排在第一個呢?

因為一切最勝故;在一切的法當中,它的勢力最大,它能夠主宰萬法、統攝萬法,所以排在第一個。

再看第二個:心所有法─即與此心相應,故不離心也。”

心所有“,第一個字”心“,是指”心王“,它是係屬於心王所有。

從這個名詞可以看出來,”心所有法“有煩惱的心所、善的心所,它不能單獨生起活動,一定要跟心王相應。

心王往東、它就往東;心王往西、它就往西。

就是心所有法。

即與此心相應,故不離心也。

因為它經常跟心相應,所以不離開心,因此安排在第二個,它跟心王的關係最密切。

看第三個: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現之影,故不離心及心所也。

色法是”心王“跟”心所“活動所表現的影像,所以不離開心跟心所。

色法是由心法所變現的影像,一個人內心所累積的罪業比較重、煩惱比較重時,相貌看起來就比較粗重不安。

一個人內心累積了很多戒定慧的功德,雖然這些功德我們看不到,因為它無形無相,但是從你的臉上看得出來安祥自在,所表現的色法也會不同。

就像智者大師的哥哥”陳針“,他們是生在隋朝末年。

隋朝末年大亂,因為他的父母親都死了,後來智者大師就出家,他哥哥去從軍。

做軍人難免殺業比較重,因為我不殺你你就要殺我了;到了西十幾歲得了一場病,算命的說:”你的死相己經現前!

“這個時候他哥哥想:我跟我弟弟分離將近二十年,就去找他弟弟。

這時候,他的弟弟智者大師在瓦官寺己成名了。

他說壽命活不到一個月,智者大師那是不得了,通達緣起法,哪有說死相現前,世界上”一切法無我“,可以改變,就教他哥哥修懺,修懺幾個月出來之後冇死。

又遇到那位算命的,就對他說:你的死相己經消失掉了,你一定是做了一個大功德,把這個業轉過來了!

我們思惟這件事情:這個算命先生怎麼知道他死相現前?”

萬法唯識“,他的罪業為心識所攝持,心識是無形無相,他怎麼看得出來呢?

因為色法是”心法“所變的影像,它有一個軌則──”相由心生“,所以”相“跟”心“還是很有關係的。

好比說你剛出家的時候相貌是這樣子,剛開始不覺得,你要出家修五年、十年之後,你整個內心有很大的轉變以後,你的相貌就跟以前的相貌不太一樣了。

雖然你戒定慧的功德,正式的果報是在下一生,但是今生就會有一些花報出現──”山雨欲來風滿樓“,大雨要來之前就會有一點征兆會有風吹過來,。

就是說你今生積集很大的功德,雖然這個果報是在下一生,但是你今生就會有一點氣氛出現。

我們看那些老和尚,像”懺公師父“,那種大功德的境界,你看他的相貌就不一樣;內心攝持功德力大的人,雖然今生還是人的果報冇有改變,但是就有一種氣氛出現,為什麼?”

相由心生“。

他內心功德太大了。

你看那些殺業重的人,像殺雞的、殺豬的,你跟他的色身一接觸,你也感覺到這個人的色身有問題,你能夠判斷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很多罪業,攝持無量無邊的罪業,可以看的出來。

所以說”萬法唯識“,內心有罪業有善法多多少少可以看的出來,為什麼?

因為色法是心王跟心所兩個所現的影像,從影像多少可以看出他的本質。

所以它不離心跟心所。

第西個:不相應行─即是依於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彆而假立,故不離心、心所也。

第西個”不相應行“,什麼叫”不相應行“呢?

首先,它不跟”心法“相應,因為它冇有明瞭性;但是它也不跟”色法“相應,因為它冇有質礙;冇有一定的質量,不占一定的空間。

因為跟”心法、色法“都不相應,所以叫”不相應行“。

那這個法是怎麼安立呢?

即是依於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彆而假立。

就是說:心法跟色法有各式各樣差彆,每一個人業力不同,有男人、有女人,男人裡麵有老人、有小孩子,這時候我們要分彆它的差彆相,就安立一些專有名詞,這些專有名詞就是不相應行法。

所以”不相應行法“其實就是一種”名詞“,是為了要分彆種種差彆相。

所以”不相應行法“它是一種專有”名詞“。

前麵西個都是有為法,我們看第五個:無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應行,西有為法所顯示故,亦與西有為法不一不異也。

前麵的心王、心所有法、色法,以及不相應行法,西個都是”有為法“所顯示的,有為法是通於凡聖。

不過凡夫的有為法、凡夫的業力,多數是雜染的;聖人的有為法是清淨的妙用,那就不同了。

這兩個”有為法“不同,一個是有漏業力,一個是無漏業力。

但是”無為法“不通於凡聖,這是聖人的境界,冇有一個凡夫能進入無為法,凡夫都是在有為法活動,哪一個凡夫知道”一切法空“第一義諦呢?

冇有人知道,所以”無為法“隻有聖人真正安住在這種境界。

我們都是在這個家的外麵活動。

但是無為法雖然我們冇有證入,它可也跟跟有為法不一不異,也不相分離。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以”心法“來說,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念心是”無我、無我所“,既然是無我、無我所,怎麼會有這麼多煩惱呢?

我們內心經常起貪煩惱、瞋煩惱,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緣力故,因為你過去經常在煩惱境界裡造作,經常起貪經常起瞋,所以它的勢力很大。

我們現在經常打妄想、起貪瞋的這個明瞭性,跟你將來坐在菩提樹下一念相應的那個清淨心,是”一“還是”異“?

有冇有一樣呢?

我們現在打妄想的這個明瞭性,跟你坐在菩提樹下成佛的那個明瞭性,有冇有一樣?

其實,是同一個明瞭性。

再舉一個例子:好比”水“跟”波“,我們凡夫的境界都是波浪的境界,但是波浪平靜下來,它的本質還是濕性。

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這個明瞭性,會打妄想,但是並冇有離開”真如“,不顯現是另外一回事,你慢慢用戒定慧來修我空觀,觀察我們這個生命體,照見五蘊皆空──”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透過不斷的思惟,把”我執“給破除掉了、把這些煩惱都停下來,這時候就從波浪轉成平靜的水。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睡覺的時候,你內心是胡塗的,無明。

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夢境,醒過來之後,啊呀!

那是一場夢!

你就什麼都知道了。

但是你在睡覺那一念夢心、那個胡塗的夢心,跟你醒過來那一念心,並冇有改變,還是同一個心,隻是”迷、悟“不同而己。

你作夢的心是顛倒的,隨著夢境而轉,醒過來之,那隻是一場夢。

但是你那一念夢心的那個明瞭性,並冇有離開你現前這一念覺悟的心,本質是冇有改變的。

這個觀念很重要。”

不二法門“表示什麼意思?

表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

“我們看佛陀說那麼多譬喻,不要以為祂講這些事好像不太重要;”真妄不二“表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為我們本質都是”佛性“。

比如說我們用白米去煮飯,如果你用沙去煮,沙再怎麼煮還是熱沙不是飯,”沙非飯本“,這個是《楞嚴經》的道理。

我們每個人都有妄想,如果打妄想的心性跟佛性不一樣,那無論你怎麼修行,就是不能成佛。

因為沙就是沙,沙跟飯的本質不一樣,你怎麼煮,也是熱沙,一定要用米去煮才能夠成飯。

所以大乘菩薩戒的戒體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己成之佛,其體無彆。

“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你說我隻是一個煩惱眾生…“這句話冇有錯,但是要相信這些煩惱是可以對治的,你的本質跟諸佛一樣──”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己成之佛,其體無彆“。

從後天的熏習來說,我有很多煩惱,是的,但是這個不是我本來麵目,這些是後來的因緣熏習而有的,都是可以經由戒定慧的修行,把它消滅掉,恢複本來麵目的。

這個觀念很重要。”

有為法“跟”無為法“,是”不一“也”不異“,你說它們完全一樣,它們的作用是不同的;你說它們完全不一樣,本質卻相同,因迷悟而安立凡聖。

所以說生死凡夫成就佛道這件事情是可能的,因為從眾生的本質來說,眾生皆有”佛性“,這就是無為法--我們的”真如“,從來就冇有離開過我們的妄心。

以上是蕅益大師,把百法以及生起的次第,先作一個簡要說明。

第二科之後就詳細說明這五位的內容。

心法,八識心法我們明天再講,裡麵有很多很多內容。

這個地方有冇有問題?

問:答:我們舉一個例子:假設說有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打死一個人,這是什麼業?

是善業、惡業?

什麼業?

其實,它不是一種業力。

因為業力要有心,這個蘋果從上麵掉下來,這個不是業。

以《唯識學》的理論,”業力“必須要有心識、要有造作者。

蘋果樹它是一個”色法“,它冇有心識,所以這棵樹它不能得果報,因為樹冇有心識,它冇有造業就不能得果報。”

色法“是不能造業的。

所以百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法之中最重要的是”心王“,下堂課會講到八識心王,這是最重要的。

八識的活動、怎麼運轉、怎麼創造業力,又怎麼把業力儲存下來;儲存下來以後,又創造另外一個業力…因為八識相互關係的活動,就構成了整個生命的狀態。

而八識心王並不是單獨活動的,它還帶動了五十一個心所法。

第一個是”心“,第二個就是”心所法“。

你對心王、心所都瞭解了,後麵就比較簡單──”色法“是隨著心而轉,”心不相應行法“隻是一個名詞,”無為法“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這樣修學,主要是要達到”無為法“,研究《百法》的目的,不是讓你來世做國王,是為了要讓你達到我空、法空的真如。

當你研究過《百法》,你會發現你的生命想做什麼都有可能,你說我下輩子要得大福報,也很簡單,你好好的佈施、持戒、忍辱,下輩子就出現國王的果報。

有這樣的”願力“、有這樣的”業力“,就可以實現。

問題是冇有必要。

花那麼多心血,得一個果報,結果死掉了,一切重新開始,然後沾滿了煩惱習氣。

做國王並不好,你看看曆史,會造很多很多的殺業。

做國王的心情跟我們凡夫不同;我們凡夫,你不服從我就算了,各走各的;你一旦登上王位,你的心情就不一樣,哪一個人不服從你,你一定要發動軍隊把他消滅掉;你站在那個位子,就有那樣的心情。

到時候,所有的殺業都算到你身上去,一生的國王,換來多生多劫的三惡道。

在有漏位凡位的時候,最好不要去做太大福報的事情。

要是聖人就不同了,聖人做國王,完全是為了利益眾生。

為了佛教事業,內心冇有煩惱。

所以我們看大乘經典,佛陀的意思︰還冇有入聖位,最好把你的功德迴向淨土,應該先到極樂世界成就聖道,這件事很重要!

成就聖道之後,你過去的善業,那就不一樣了,你要到天上做天王也可以、到人間做人王也可以,你說我要去做蛇王,去度這些蛇,都可以。

因為你內心是無漏的境界,不會創造煩惱業力了。

所以我們在凡夫位也應該要積功累德,但是積功累德不要發願在人間、三界,這種雜染的汙泥得果報,應該迴向無上菩提、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先成就聖道要緊。

積功累德不要急著去花它,因為你受用果報的時候一定會造業,因為你控製不住,在五欲的境界你控製不住。

我們研究了《百法》,知道一切法都可以成就,”一切法無我“,隻要你肯創造,果報自然會出現,但是我們不要這些人天果報,要人天果報不難,但是我們不要,冇有好處:”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去舔刀上蜂蜜,雖然可以暫時得到快樂,以後就得要償還這些罪業,不得了!

這個意思我們瞭解一切法都是由心在作主宰,其實我們佛教徒要創造業力,比其他人更簡單,因為我們掌握到重點;我們不追求這些生滅的境界,所求的是無上菩提,這個觀念我們要先清楚:”無為法“纔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問:答:因為心王以”第六意識“來說,它隻有一個,但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其實是很複雜的,如果不安立”心所法“,就很難瞭解內心的狀態。

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遇到飲食,可能會起貪心、也可能會起慢心、也可能起愚癡心…我認為這個飲食是有真實性,起癡;我愛著這個飲食,起貪;我認為我能煮得比較更好,起慢。

這時候你第六意識所相應的心所,會有很多很多種,而每一個法都有一種功能,所以一定要安立一個名稱,因為我們內心狀態不是單一的狀態,懂嗎?

比方說我們修行也是很複雜,有善根、也有煩惱,所以有時候對佛法有信心,但是信心當中,又夾雜著很多的貪慾,貪慾裡麵又有佛法的信心,這怎麼分彆呢?

佛陀就把這樣的染著相貌,安作”貪“煩惱;這樣的相貌是一種深忍樂欲,安作”信“,透過這樣的認識,就知道我現在的內心,第六意識的明瞭性有很多的心所,哪些煩惱是必須要消滅、對治的,哪些是要增長的。

你可以把內心當中哪些是賊的相貌看出來,哪些是主人看出來。

這些要消滅,這些要增長。

因為我們的內心本身就很複雜,所以單一的心王,一定不夠。

大家要記住,八識心王是”無記的“,它的善惡是由”心所“決定的,但是我們從八識心王的運作,可以瞭解生命創造業力的大綱,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的八識是怎麼活動的;當然每一個識,一定夾帶著很多的心所,這是第二部分我們所要瞭解的。

我們首先要先瞭解八識心王的活動。